“方法验证”和“方法确认”区别是什么?

2025-04-10

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在定义、目的、适用范围、实施过程、结果评价、文件记录等方面存在区别,以下是详细介绍:

一、定义

方法验证:是指通过实验室研究和试验,证明分析方法适用于其预期的用途,以确保该方法能达到预期的精密度、准确度等性能要求。

方法确认:是指对非标准方法、实验室制定的方法、超出其预定范围使用的标准方法以及经过修改的标准方法等,通过检查并提供客观证据,证实该方法适用于预期用途。

二、目的

方法验证:主要目的是确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可靠性,证明方法能在特定的实验室条件下,准确、精密地测定目标物质或参数,以满足日常检测工作的要求。

方法确认:目的是评估方法在特定实验室的实际应用情况,确认其是否能满足实验室的特定需求,包括对方法的性能指标进行评估,以及确定方法是否符合相关法规、标准和客户要求等。

三、适用范围

方法验证:适用于标准方法,这些方法通常已经过权威机构的认可或验证,但实验室在使用前仍需验证其在本实验室条件下的适用性。

方法确认:适用于非标准方法、实验室自行制定的方法、对标准方法进行修改或超出其预定范围使用的情况。

四、实施过程

方法验证:通常包括对方法的准确度、精密度、检出限、定量限、线性范围等性能指标进行验证。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,确定方法在不同条件下的性能表现。

方法确认:首先要明确方法的预期用途和性能要求,然后进行方法的选择和评估。可能包括对方法的原理、操作步骤、仪器设备、试剂材料等方面进行审查和评估。同时,也需要通过实验来验证方法的性能指标是否满足要求。

五、结果评价

方法验证:结果评价主要依据预先设定的性能指标标准,如回收率、相对标准偏差等是否在规定范围内。若各项指标均符合要求,则认为方法验证通过,可以用于常规检测。

方法确认:结果评价不仅要考虑方法的性能指标,还要结合实验室的特定需求和客户要求进行综合评估。例如,对于一些特殊样品的检测,虽然方法的性能指标达到了一定标准,但如果不能满足样品的特殊处理要求,也可能需要进一步改进或调整方法。

六、文件记录

方法验证:需详细记录验证过程中的实验数据、分析方法、仪器设备、人员等信息,以及验证结果的评价和结论。形成的文件一般包括验证方案、实验记录、数据分析报告和验证总结报告等。

方法确认:除了记录方法确认过程中的相关信息外,还需重点记录方法的选择依据、与预期用途的匹配性分析、对法规和标准的符合性等内容。文件通常包括确认方案、方法评估报告、实验验证记录、确认结论等。

以下分别是方法验证和方法确认更详细的步骤:

1、方法验证的步骤

确定验证计划:明确验证的方法、目标、范围及可接受标准,确定需要验证的性能参数,如准确度、精密度、线性、检出限、定量限等。

收集相关资料:收集方法的原理、操作流程、仪器设备要求、试剂材料信息、相关标准和文献等,为验证提供基础。

准备仪器设备和试剂:确保仪器设备经过校准和检定,性能良好;准备符合要求的试剂、标准物质和样品。

进行预实验:初步了解方法的操作特性和可能存在的问题,对验证方案进行必要的调整。

开展验证实验:按照预定方案进行实验,包括分析不同浓度的标准溶液以确定线性范围,分析空白样品和加标样品来评估检出限和定量限,多次重复测定样品以验证精密度和准确度等。

数据记录与分析:准确记录实验数据,运用适当的统计方法进行分析,如计算平均值、标准偏差、相对标准偏差、回收率等,评估各项性能参数是否符合可接受标准。

撰写验证报告:总结验证过程和结果,说明方法是否通过验证,若存在问题需提出改进措施和建议。

2、方法确认的步骤

明确确认需求和方法:确定需要确认的非标准方法、修改后的标准方法或实验室制定的方法,明确其预期用途和适用范围。

组建确认团队:包括技术专家、操作人员、质量控制人员等,明确各成员的职责。

收集方法信息:收集方法的详细资料,如方法的来源、原理、操作步骤、仪器设备和试剂要求、相关的参考资料等。

评估方法的适用性:根据实验室的人员资质、仪器设备状况、环境条件等,评估方法在本实验室实施的可行性和适用性。

制定确认方案:设计确认实验,确定实验的具体步骤、样品类型和数量、分析测试的次数、质量控制措施等,以全面评估方法的性能。

实施确认实验:按照确认方案进行实验,对方法的各项性能指标进行测试,如准确度、精密度、特异性、耐用性等,同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各种信息和数据。

结果评价与报告:分析实验结果,将各项性能指标与预期用途的要求进行对比,评价方法是否满足要求。编制确认报告,内容包括确认过程、结果分析、结论以及对方法使用的建议等。

方法批准与应用:确认报告经审核批准后,方法方可在实验室特定的范围内正式应用于实际检测或分析工作,并定期对方法进行监控和评审,以确保其持续适用性。